林业科技通讯

学术研究

  • 2024年国内外林草科技重要研究进展分析

    王姣姣;马文君;李博;

    为及时掌握国内外林草科技研究进展,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源,聚焦林木种质资源、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林草病虫害防治、木材科学、森林经营5个主要林草分领域,检索并采集2024年最新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通过梳理论文高频关键词,筛选出高影响力论文,结合论文研究内容的剖析,全面概括了各分领域的国内外重要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异同点。结果表明:中国、美国在当前林草领域高质量成果产出中占主导地位。林木种质资源领域,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气候变化适应性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成为热点;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领域,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多维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碳循环机制、智能技术应用的研究取得进展;林草病虫害防治领域,在多组学技术应用、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害虫抗药性机制解析及监测预警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木材科学领域,纳米纤维素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生物质资源的高效转化与利用、木材和复合材料的功能性改良、绿色溶剂与环保材料开发方面进展显著;森林经营领域则关注森林经营措施对生态的影响、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及利用新技术手段开展多维度监测与评估。对比发现,中国研究更注重实践应用与政策导向,而国外研究则侧重生态友好型的自然解决方案。

    2025年09期 No.633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的城市森林

    王红梅;于晓梅;王丹园;李云红;

    2020年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政策,城市森林在减少CO_2浓度、缓解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对城市森林的固碳功能和碳汇的时空分布、计量方法以及城市森林碳汇提升措施进行了探讨。

    2025年09期 No.633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丛枝菌根真菌对杉木幼苗养分积累及抗旱性影响

    邓竞平;

    杉木生长迅速、材质优良,为我国南方主要造林树种,但杉木喜湿润温暖气候,具有明显地域分布性。为加大杉木人工林种植面积,推动杉木产业快速发展,提升杉木抗旱性很有必要。本试验以杉木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丛枝菌根接种技术,探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处理下菌根对杉木幼苗养分积累及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土壤含水量(75%)条件下,菌根对幼苗中N、P、K、Ca、Mg积累量无显著影响,但在土壤含水量为45%~60%的中、轻度干旱条件下,菌根苗中各元素积累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N、K、Mg积累量增加,而P、Ca积累量则分别在60%和45%土壤含水量情况下显著上升。在任一土壤含水量情况下,菌根均能显著提升幼苗高生长,但仅在轻度干旱条件下促进地径生长,而幼苗存活率在轻、中度干旱条件下均得到了显著增加。相较P、K、Mg, N、Ca积累量与幼苗高、径生长相关性更为明显(R~2:0.91~0.97,P<0.05)。以N、P、K、Ca、Mg的积累量及苗高增量、地径增量、幼苗存活率8个指标为评价指数,经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菌根苗+75%土壤含水量处理下得分最高,其次是非菌根苗+75%土壤含水量处理及菌根苗+60%土壤含水量处理,而非菌根苗+45%土壤含水量处理得分最低。研究认为,丛枝菌根真菌能影响杉木幼苗中的养分积累及其生长表现,抗旱性增强。

    2025年09期 No.633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赤松低效林构树改灌为乔改造模式

    王允霞;赵冬;戴廷龙;徐庆;孔祥娟;孔令雷;

    在特定立地条件下,为了实现赤松(Pinus densiflora)低效林快速、低成本低效林改造与恢复,在保留目标树种的基础上对部分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通过人工措施“改灌为乔”,结果表明:2年后试验林比对照林单位面积乔木保有量提高了86.00%、林木蓄积量提高了60.67%,赤松死亡率降低了23.24%,林分郁闭度达到了0.9,相较于对照林提高68.89%,实现了构树灌木对目标林分造成生物侵害的有效控制,集成赤松低效林改造赤松-构树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改造模式。通过合理运用适地适树理论创新性培育部分构树为目标树并取得明显成效,填补了构树在防护林营造方面的空白。

    2025年09期 No.633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低共熔溶剂分离毛竹木质素及其热解动力学分析

    代亚鹏;张敏;杨欢;

    采用氯化胆碱与乳酸的低共熔溶剂来提取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中的木质素。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对羧酸型低共熔溶剂(DES)提取毛竹中木质素提取率的影响,再以Box-Behnken响应曲面设计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3.0 h,提取温度120℃,料液比1∶25,木质素提取率为78.98%。然后采用FT-IR表征提取的毛竹木质素分子结构,通过热重分析毛竹木质素的热性能,采用Coats-Redfern法计算其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毛竹木质素从40℃至800℃的热失重可分为4个阶段:40~150、200~400、500~600、700~800℃,最大减重速率在280℃。热解动力学分析各阶段的活化能分别为28.652 3、24.827 2、12.680 1、84.437 9 kJ/mol,表观活化能变化情况与分子间连接键的断裂顺序、键能大小相关。

    2025年09期 No.633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数字土壤制图技术在立地质量评价

    徐畅;马瑞;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作为森林培育的基础工作,在影响全球林地功能的发挥的同时还影响林地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传统的森林立地质量评价单元多以小班为基础单元,且评价因子不够精细全面、缺少林地土壤空间数据,为满足精准林业的需求,如何详尽地获取评价因子及土壤空间分布信息将是未来研究所要关注的重点。近年来,伴随数字土壤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降低研究成本的基础上,不仅提升了制图的精度还为精准快速地获取林地评价因子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手段。

    2025年09期 No.633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小陇山智慧林业监测体系构建

    李依静;张超;

    针对高海拔林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碎片化、响应滞后等问题,构建了基于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小陇山智慧林业监测集成体系。通过部署气象、土壤、生物多样性等6类多源传感节点(覆盖海拔1 500~2 800 m梯度),创新性地提出建立“感知层(多源传感)-传输层(混合组网)-平台层(边缘计算)-应用层(决策服务)”四维技术架构,采用LoRa/5G混合组网技术实现山区信号全覆盖,有效解决复杂环境下数据噪声抑制与生物特征识别难题。研究表明,系统数据采集完整度达96.8%,动物识别平均精度提升至87.3%,林火预警仿真响应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83%,对智能化监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025年09期 No.633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浙江省优势树种碳储量估测

    王文霞;何桂梅;徐林;

    为了评估浙江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及碳汇潜力,为该省减排增汇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撑。本研究基于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中浙江省优势树种信息,利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造林碳汇》(CCER-14-001-V01)中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和Richards生长方程来估测浙江省2020-2060年森林碳储量及碳汇量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到2030年碳储量为1.93亿t,到2060碳储量达到3.34亿t; 2020-2060年浙江省优势树种年均碳储量的增加量占2014-2018年优势树种碳储量的21.43%,说明浙江省优势树种碳汇潜力巨大。此外,研究发现浙江省后期挖掘森林碳汇潜力主要依靠提高现有森林质量。

    2025年09期 No.633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杉木第三代优良家系早期选择

    王西汉;

    通过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第三代种子园子代测定林的调查研究,了解杉木高世代种子园家系生长性状的早期遗传变异和生长特性,并初步筛选适生的优良家系。以福建卫闽国有林场杉木第三代种子园20个丰产家系子代测定林为研究对象,在2018、2019、2021、2022年测定生长性状,采用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不同家系主要生长性状早期的遗传变异特性。结果表明,在幼龄阶段杉木第三代种子园家系子代的胸径和树高呈现显著的差异水平;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逐渐减小且呈现稳定趋势,胸径和树高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788和0.765,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从参试的家系中筛选出10个优良家系,其平均胸径和树高分别为11.84 cm和7.99 m。初步筛选的优良家系亲本也可作为杉木高世代育种候选骨干亲本,优良家系苗木适宜在福建武夷山林区及其周边造林推广应用。

    2025年09期 No.633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天然阔叶树马尾松混交林特征

    张纪元;方超;陈娇娇;王宗星;

    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天然阔叶树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混交林呈现出显著的分层特征,其乔木层可明确划分为3个垂直层次,冠层最大受光高度达16.5 m。该林分共记录到14种乔木树种,其中马尾松的重要值占比达33.72%,显示出较高的生态优势度。从垂直结构来看,第一亚层包含2个树种,第二亚层4种,第三亚层则达到13种,其中包含木荷、格氏栲和青冈栎等3种具有重要经济与生态价值的树种。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标分析,乔木层整体物种丰富度指数为14,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02,Pielou均匀度指数0.53,Simpson生态优势度0.30。各亚层指标差异显著:第一亚层分别为2、0.46、0.46和0.82;第二亚层为4、1.38、0.69和0.42;第三亚层为13、2.19、0.59和0.32。林分结构参数显示,平均胸径25.7 cm,平均树高25.9 m,密度964株/hm~2,蓄积量达555.6 m~3/hm~2,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各亚层蓄积量占比分别为58.4%、38.0%和3.6%,而株数密度占比则分别为21.1%、46.9%和32.0%,反映出明显的垂直梯度分布特征。

    2025年09期 No.633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基于YOLOv5l的改进模型在松材线虫病受害木识别中的应用

    陈新;徐林;孙陶然;夏逸云;陈欣怡;阮洪峰;马偲;祖鹏飞;

    松材线虫病作为极具破坏性的森林病害,严重威胁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为了快速准确识地识别出松材线虫病受害木,研究以YOLOv5l为初始模型,提出了3种对YOLOv5l骨干网络部分的改进方法:1)将CBAM注意力机制引入到初始模型Backbone模块的SPPF结构之前,突出与目标相关的特征,抑制背景等无关特征的干扰;2)将第一种改进方法中的CBAM机制替换为Swin Transfomer中的核心模块Swinstage,通过窗口自注意力机制,在局部窗口内计算注意力,捕捉局部区域内的特征依赖关系;3)采用Swin Transfomer Tiny网络替换原YOLOv5l中的Backbone特征提取网络,在局部窗口内计算注意力,通过窗口移动和融合操作实现全局信息的交互,有效减少模型计算量和特征图尺寸的同时增加通道数,以提取不同尺度的图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CBAM_YOLOv5l、Swin_Transfomer_YOLOv5l和Transfomer_Tiny_YOLOv5l等3种模型对松材线虫病受害木的识别精度分别较YOLOv5l初始模型提升了0.5、1.0和3.3个点;在召回率的表现上,改进后模型对于受害木的漏判现象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在模型检测速度方面,CBAM_YOLOv5l帧率高于Transfomer_tiny_YOLOv5l,高于Swin_Transfomer_YOLOv5l,高于原初始模型。在进行松材线虫病受害木识别任务时,建议根据各模型在研究的具体表现特征和具体的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受害木的检测。

    2025年09期 No.633 4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评价

    王学福;

    以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保护区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保护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486 5,处于稍不安全状态,受人为活动干扰的影响,压力层对保护区生态安全的潜在威胁最大,未来需加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探索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提升保护区生态安全水平。

    2025年09期 No.633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青田县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林豪杰;李勇;张慧;陈胤全;张峰玲;项欣瑜;

    本文以青田县天然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遵循《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T 38582-2020)的标准要求,全面评估了青田县天然林在保育土壤、林木养分保持、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大气环境净化、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森林康养效益等8个关键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结果表明:青田县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涵养水源量10.88亿t/a;固土量535.70万t/a;保肥量36.08万t/a;固定土壤氮、磷、钾的物质量分别为35 369.08 t/a、4 292.02 t/a和16 350.09 t/a;林木养分固持量5.60万t/a;年固碳量51.41万t/a,释氧量131.76万t/a;年生产负离子9.73×10~(23)个,吸收二氧化硫等污染物323.72万t/a。生态服务价值总价值187.59亿元,以涵养水源(75.75亿元/a)、生物多样性保护(46.46亿元/a)、固碳释氧(18.51亿元/a)为主,占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的75.01%,森林防护价值最小(1.51亿元/a),占0.80%。不同林分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不同,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排序为松木林>杉木林>硬阔林>针叶混>针阔混>竹林>阔叶混>软阔林>灌木林。

    2025年09期 No.633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乌药生物量分配及预测模型

    许正武;宋曰钦;

    为研究乌药(Lindera aggregata)的生物量分配规律,筛选合适的生物量估测模型,采用全株收获法测定每株乌药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物量,将主要生长因子(地径D、株高H、中径D_(1/2))及其组合因子(D~2H、D_(1/2)~2H)分别作为自变量,构建乌药各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的模型。结果显示,在构建的乌药各器官生物量及总生物量的模型中最佳模型均为幂函数模型。单因子中,总生物量与株高的相关性最大,在双因子为自变量的生物量模型中,总生物量与株高、中径的相关性最大,说明估测乌药的总生物量时,应筛选合适的观测因子。

    2025年09期 No.633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红树林湿地废弃养殖塘改造的水鸟高潮位栖息地营建技术——以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谭荣;郭霞;冯尔辉;赵志威;李诗川;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是重要的候鸟迁徙停歇地与越冬地。为提升保护区红树林湿地内废弃养殖塘的资源化利用潜力,满足不同水鸟的高潮位栖息需求,研究在保护区博度片区选取连片废弃养殖塘开展水鸟高潮位栖息地营建工程。工程基于目标水鸟的生境偏好,通过水位调控、生境营造及植被适应性管理三方面措施,营建适宜的高潮位栖息地,以提升区域水鸟多样性。

    2025年09期 No.633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特快专递

  • 中国“南竹北移”学术经验交流会举办

    赵坤;

    <正>2025年9月11日,第四届中国“南竹北移”学术经验交流会暨聊城市“以竹代塑”绿色低碳倡议活动在聊城大学举行。会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以竹代塑”倡议,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会议期间,中国林学会、国际竹藤中心及多所高校专家就竹文化、培育技术和园林应用等进行深入研讨。专家指出,“南竹北移”也称“南竹北归”,是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实施的一项战略工程。

    2025年09期 No.633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信所喜获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张慕博;

    <正>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正式公布了202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科信所陈科屹副研究员主持申报的“深化集体林改背景下林农林业碳汇产权权能实现机制研究”获批一般项目立项.

    2025年09期 No.633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技术研究

  • 油茶热风脱壳技术

    黄辉;曹林青;陈丹阳;钟秋平;晏巢;

    不同油茶(Camellia oleifera)品种果实开裂特性存在一定差异,为提高油茶果实开裂脱壳效率,需探索不同品种油茶果实的热风脱壳最优工艺。研究以5个‘长林’系列油茶品种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堆沤和热风干燥组合处理下油茶果开裂情况,筛选各油茶品种的油茶果热风脱壳最优工艺。研究发现堆沤0、1、4 d时,热风烘干20 h后,CL3开裂率显著低于其他几个品种,堆沤7 d时5个品种开裂率没有显著差异。同一品种不同烘干温度,热风烘干20 h后果实开裂率差别不大。不同品种同一烘干温度处理,除CL3开裂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以外,其余品种间各个烘干温度处理的开裂率均没有显著差异。随着热风时间增加各油茶品种果实开裂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长林3号’处理20 h后,开裂率仅60%,CL4和CL53处理12 h时开裂率超过90%,CL18和CL40处理8 h时开裂率超过90%。综合分析各试验组处理的油茶品种果实开裂率情况可以发现,增加堆沤时间、热风处理温度和热风烘干时间,都可以显著提升各个油茶品种果实开裂率,但是各品种响应各项处理措施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5个油茶品种的果实热风开裂脱壳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CL40、CL18、CL4、CL53和CL3,生产中掌握各品种的热风开裂脱壳特性,有助于科学、高效、经济的选择热风脱壳工艺。综合5个油茶品种的不同处理下油茶果实开裂情况可以发现,堆沤7 d时,60℃烘干8 h和12 h油茶果实开裂率分别超过90%和95%。

    2025年09期 No.633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雄安林下经济试验示范技术方案

    李杰;张智;马飞龙;张涛;任建武;

    基于雄安生态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以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为引领,着力探讨了雄安生态林下中药材发展路径;并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提出典型区域的林下中药材生态种植和中药景观营造技术方案。

    2025年09期 No.633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芍药产业标准化发展及分析

    顾嵩;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作为中国的特产花卉和名贵中药材,近年来其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芍药鲜切花市场异军突起。为了推动芍药产业向产业化、健康化方向发展,构建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成为关键环节。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全国及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截至2024年9月发布的芍药产业相关标准,揭示了我国芍药产业地方标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芍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5年09期 No.633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火灾自动识别报警系统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前景

    梁晨;梁娟;陈志冠;罗志刚;覃斌;冯锋;

    简述了如何运用自动识别技术强化当前森林防火中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利用森林火灾自动识别报警系统的全天候监控、自动识别、自动报警通知功能,加快了对森林火情的反应速度,有助于减少森林火灾造成的各种损失,也有助于维护森林资源带来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

    2025年09期 No.633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欧洲荚蒾嫩枝扦插扩繁技术

    李志东;

    近年来,欧洲荚蒾(Viburnum opulus)受到国内花木行业的青睐与推崇。通过几年的潜心试验研究,突破了欧洲荚蒾嫩枝扦插扩繁技术瓶颈,创新并提纯了嫩枝扦插关键技术及标准化操作要领,明确了管理技术细节及注意事项。按此规范操作,能使嫩枝扦插成苗率稳定达到95%以上。

    2025年09期 No.633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西峡县连翘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庞国恩;于姊讷;靳建;李俊德;李娜;李雪;

    随着国家医疗事业对中医的重视,中药材的开发利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连翘(Forsythia suspensa)与山茱萸同称西峡县中药材的瑰宝。文章对近年来在连翘的高标准建园、野生资源开发利用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做了简要总结,以期对药农种植连翘和助力山区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2025年09期 No.633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杜仲胶对美国白蛾和光肩星天牛幼虫拒食机制

    苏丽娜;鲁雁;何丹;崔晓舟;赵哀梅;吴泽;褚娜;钱崇禄;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杜仲(Eucommia ulmoides)少有重大有害生物危害,具有较强的抗虫性,文章旨在初步探索其抗虫机制,通过对杜仲野外虫害特点进行调查并在人工饲料中混合和涂抹杜仲胶,分析其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和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幼虫的拒食活性。研究发现,在所选样地中杜仲平均抗虫率为93.3%,受害部位以叶为主。混合杜仲胶含量在6%及以上时,光肩星天牛幼虫取食量和美国白蛾幼虫体长发育均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在饲料表面涂抹杜仲胶使2种幼虫人工饲料的保存率在95%以上。结合杜仲胶在杜仲体内含量、分布和变化规律分析,推测杜仲胶对杜仲虫害的发生起到了物理屏障的保护作用。

    2025年09期 No.633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杨树截干造林方式的生根性状

    苏雪辉;李喜林;李庆利;陈金杰;

    通过对杨树(Populus L.)截干造林当年整个生长期定期挖苗观测截干生根区域、生根总数、生根总长度等生根性状,实测林木高、径生长量,对比研究各数据的变化规律以及相关性得出:生长前期截干以根原基形成的不定根为主,中后期大量出现诱导根,且在速生期结束时截干根系中多以诱导根最粗最长;新根数量从5月初开始增多,7月增幅最快,7月下旬后根系增长增粗加快;单根截干生根总数最高达71根、生根总长度最高达1 281.08 cm,大幅度增加的生根区域、生根总数和生根总长度能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初期生长量;生根总数、生根总长度、单根平均长、最粗根径与林木高、径生长量均呈正相关,且生根总长度、单根平均长度和最粗根径与林木高、径生长量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2025年09期 No.633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广德市林区及城市绿地常见观赏性蝶类资源及其生物学特征差异化现象初步调查

    任建敏;徐纯静;张林;

    2018-2024年,为摸清广德市林区及城市绿地观赏性蝶类资源种类,了解常见已知锤角亚目(Rhopalocera)即蝶类(butterflies)在本地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差异化现象的规律,作者在长期巡林监测基础上,采用定点定期调查记录及查阅大量蝶类文献资料等方法,收集了本地区多种常见蝶类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包括其细微差异化现象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的资料。查明并先行整理了本地区具有观赏性价值的蝶类资源3科12属15种,其中凤蝶科(Papilionidae)与灰蝶科(Lycaenidae)差异化最为明显,分别有青凤蝶(Graphium sarpedon Linnaeus)夏季后翅翅斑退化黑化、曲纹紫灰蝶(Chilades pandavaHorsfield)冬季后翅翅斑变异,甚或认为是亚种、不同种的情况;粉蝶科(Pieridae)的宽边黄粉蝶(Eurema hecabeLinnaeus)也有旱季型翅缘黑色边纹变窄或消退等轻微差异化现象。因此,对于林区及城市绿地观赏性蝶类资源,应当及时调查记录其种类和生物学特性,为了解蝶类产生差异化的原因和机制等开展科学实验,保护利用蝶类资源、举办观赏科普活动,实现蝶类资源的种群调控,对城市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和保护提供基础性参考依据。

    2025年09期 No.633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灯笼树低海拔引种驯化技术

    潘温文;邹亮钖;陈奕屹;郑琬莹;周灵艳;徐乐瑶;胡沁南;刘彪;雷海清;

    灯笼树(Enkianthus chinensis)为杜鹃花科重要的观赏木本植物,是中国特有物种,分布于海拔900~3 600 m的亚热带山顶矮林带,是该生态系统的优势建群种,兼具景观价值与生态功能。然而,受限于高海拔生境适应性,当前人工种植范围狭窄且规模有限。研究通过对灯笼树开展引种驯化,为进一步实现灯笼树在低山丘陵地区的适应性栽培,拓展其园林应用空间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2025年09期 No.633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桂中地区主要用材树种造林成效调查与分析

    韦有无;陈浩梁;梁俊涛;

    为了选择适宜桂中地区用材林造林树种,2023年12月在柳州市城中区、鱼峰区、鹿寨县的现存林分中对20个主要用材造林树种的树龄、胸径、树高、公顷株数、健康情况进行调查。按照各树种的胸径、树高、蓄积生长量,抗逆性和木材价格指标进行综合评分。结果表现好的有:大花序桉、斑皮柠檬桉、红椿、灰木莲、米老排、台湾桤木、尾巨桉、大叶栎、红锥。表现较好的有:西南桦、麻栎、南酸枣、邓恩桉、顶果木。表现较差的树种有:杉木、木荷、湿地松、火炬松、青冈、马尾松。

    2025年09期 No.633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延期采收甜柿‘阳丰’成熟果实对其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和品质影响

    吴海云;王三省;王春梅;郝丽兰;张少博;张晓飞;张艳君;

    通过对甜柿‘阳丰’成熟果实正常采收期与延迟期果实的矿物质、维生素、总糖、蛋白质及硬度、色泽度等成分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成熟果延迟期果实相比正常期果实,总糖度提升了56%以上,蛋白质含量增加了44.8%以上,钙、钾、镁含量平均提高了25%以上。此外,果实主色由浅黄色变为浅黄顶深黄色,其频度较正常期果实增加了300%。

    2025年09期 No.633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杨树-草木樨复合经营技术

    侯庚;张伟业;李晓鹏;张云川;尹杰;王诗琦;张妍;

    为开发新的林草复合经营模式,提高林地生产力,本文从种子处理方式、播种方式、施底肥、林分选择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研究表明:草木樨种子无需进行特殊处理可直接用来播种;播种方式以机械条播最佳,发芽率最高且出苗最整齐;草木樨耐瘠薄常规的杨树人工林无需施底肥;除草以人工除草为主;收割方式以第1年收割1次、第2年收割3次总产量最高;林分郁闭度越低,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产量越高,0.6以下郁闭度可满足草木樨生长。综上所述,草木樨可作为杨树人工林下栽植的优良品种,杨树-草木樨复合经营为林草复合经营提供了新模式。

    2025年09期 No.633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苹果品种‘米奇拉’在商丘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

    袁艳蕾;赵红亮;

    ‘米奇拉’苹果是新西兰选育出的嘎拉优系,2019年引入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试验试栽,经6年观察与综合评价,该品种平均单果质量164.3 g,果形圆锥形,周正,果形指数0.91,果面橙红,外观艳丽,果肉细脆,酸甜适口,果实去皮硬度7.6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1%,可滴定酸含量0.21%,品质佳。8月上旬成熟,可免套袋栽培,适宜在河南省商丘地区栽植。

    2025年09期 No.633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徒步接近森林火场策略及应急情况处置方法

    左志国;车银双;孟庆军;陈志君;

    徒步接近森林火场进行扑救是常见操作方式。文章深入探讨徒步接近森林火场的前期准备策略,包括信息收集、装备配置、人员训练等;详细阐述行进过程中的路线选择、团队协作、安全防护要点;重点分析接近火场后侦查火情、建立隔离带、实施扑救的有效策略;同时对遭遇风向突变、火势失控、人员受伤等应急情况给出针对性处置方法,旨在提升森林火灾扑救人员徒步接近火场作业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森林防火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9期 No.633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黄连木幼苗顶芽保护及干性培育试验

    赵少玲;石志红;

    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幼苗易受冻害,顶芽受冻促使侧芽发育、根系萌蘖,影响树高生长和干性的培养。试验通过冷棚假植、沙藏等措施保护顶芽,使其免受冻害,再辅以合理密植、水肥管理、绑缚等措施,激发顶芽的顶端优势,易形成通直的主干,增强黄连木景观效果,使其树形优美、树叶多彩的优势在城镇绿化中得以凸显。

    2025年09期 No.633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国霖优品的正北芪

    <正>正北芪是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holicus)中的极品,自然生长于北岳恒山。肖培根院士说:“生长环境对中药材的生长和质量有明显的影响,恒山黄芪的品种优势与其特有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正北芪野生于海拔1600~2000m的沙棘+美蔷薇-野艾蒿群落中,其培育方式为生态培育中的野生抚育模式,自明代以来一直延续至今。

    2025年09期 No.63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红豆杉在造林绿化中的应用技术

    <正>·河北、天津地区盐碱地红豆杉控盐增肥栽培关键技术分为控盐与增肥2个层次,通过调整土壤孔隙阻断或减少盐分运移,通过施加园林废弃物堆肥(含复合菌剂)阻止返盐。具体为:挖树穴深50 cm左右,栽植时底部正常填埋原土20 cm,再填入15 cm园林废弃物堆肥(含复合菌剂),使该层非毛管孔隙度增大,减少毛管孔隙度,最上面再覆盖15 cm原土。深挖50cm是为了排盐,填土加堆肥是为了阻止返盐并增加土壤肥力。采用的控盐增肥措施,阻止盐分向表面富集,确保喜酸性土壤的红豆杉在土壤pH值>7的土壤中更好生长。

    2025年09期 No.633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木材高温湿热提质处理技术

    <正>技术特点:针对实木制品的尺寸稳定性、色泽、耐久性、脱脂及声学性能等质量调控的技术需求,本研究系统开发了木材高温湿热提质处理技术。该技术采用温度/氧含量的智能控制方式对处理介质进行精确控制,有效避免了处理过程中盲目喷蒸导致的木材色泽及处理质量不稳定现象,实现了提质与节能的双重效果。

    2025年09期 No.633 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