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源;毛忠塬;李岩;万宇轩;
林下经济是一种严格遵循区域资源禀赋承载力阈值差异化,因地制宜发展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林下经济通过科学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本研究系统性地阐释了林下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生态保护目标实现到林下经济产品价值实现,到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市场效应的多轮驱动,以及林业资源禀赋适配度与区域发展特色的耦合协调效应等多维度揭示其理论核心。在此基础之上,对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和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系统性阐述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在生态保护、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创新林下产业发展模式、激活生态产品价值等方面的实践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林下经济应积极通过政策与制度保障、技术赋能模式创新和多主体利益协同,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产业经济制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025年08期 No.632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叶天一;李乐;郝泽周;裴男才;王珊;丛日征;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极为关键,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是核心。林业科技成果转化面临诸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如专利侵权、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技术秘密泄露及合同风险等。对此,应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开展培训树立理念;完善管理体系,健全制度并加强人才建设;加强合同管理,规范订立履行与审查监督;建立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构建监测系统与多元策略。以此构建保护框架,推动成果转化,促进林业创新与生态协同发展。
2025年08期 No.632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刘恩;姜春前;姜春武;
本文以丹江口库区常见的马尾松、栎树、马尾松栎树混交林、侧柏和柑橘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林外降雨、穿透雨、树干茎流和地表径流中氮、磷、钾以及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研究降雨过程的化学元素特征。通过分析表明,氮元素为丹江口库区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元素;马尾松和栎树混交能降低马尾松林对水体的污染;柑橘林对水体的污染较为严重,应当采取生态化经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保护库区水质。
2025年08期 No.632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智虓;王晶;符永钰;罗振宇;师涛;周韬;
耐盐能力是影响红树幼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以5种红树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obovata)、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角果木(Ceriops tagal)和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1年生幼苗为材料,以1%、2%和3%NaCl溶液分别进行处理,在处理7、14、21 d后测定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这5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5种红树植物的生理指标随着时间出现了显著变化。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发现5种红树植物在3%NaCl盐胁迫下表现出的耐盐能力大小依次为桐花树>角果木>海莲>秋茄>榄李。总体来看,红树植物幼苗的生长和生理会受到高盐环境的明显影响,桐花树、角果木等植物幼苗较为适应盐胁迫的环境。
2025年08期 No.632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4K] [下载次数:7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才琪;迟世宽;姜丽娜;
国家为防控松材线虫病投入了大量资金,采用林长制建立严格的防控追责制度,在“五年攻坚”行动即将结束之际,需要对现有措施进行科学的评价,对未来的防控策略提出合理化建议。本研究在灾害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对2019-2022年威海市以区为单位的防控现状、影响因素及最优防控措施进行测度,估算最优防控措施。研究得出,威海市每采取1 hm~2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119.6株松树死亡;建立了松材线虫病专用账户,每投1万元,可以使病死树减少88.5株。但仍存在防控资金、人员及天数不足等问题,防控压力主要在地方,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防控难度大,一定程度会影响防控效果。按照每株病死树最优投入70.63元计算,2019年需要增加防控及资金投入力度,随着病死树减少,资金及措施防控力度可以适当减轻。建议根据平台监测的病死树结果,制定防控资金预算,采用镇级“特色林场”管理模式提高防控效果。
2025年08期 No.632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陈柯艺;张天国;康超勇;吴一超;杨在君;
水青冈属(Fagus)作为壳斗科的重要成员,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约有11个种类,中国特有5种。近年来,水青冈属植物的研究在系统分类、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特别是DNA序列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大大提高了分类准确性并揭示了不同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而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水青冈属植物的种群差异显著,为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此外,水青冈属植物在生态修复、木材利用和药用价值等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未来,研究将重点聚焦基因组学、生态监测和跨学科合作,以促进水青冈属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对水青冈属植物的认识,还为其合理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科学指导。
2025年08期 No.632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段力丹;龚治;彭正强;
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和营养条件对褐带卷蛾茧蜂(Bracon adoxophyesi)寄生能力的影响,以及其寄生行为对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幼虫生物活性的影响,试验设置16、24、32、40℃等4个温度梯度和维生素E、蛋黄、10%蜂蜜水、空白对照4个营养条件,研究不同温度和营养条件对褐带卷蛾茧蜂产卵量、孵化量、化蛹量、羽化量等生物学参数的影响,评价其寄生能力;同时测定褐带卷蛾茧蜂雌蜂寄生作用后椰子织蛾幼虫体内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解毒酶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消化酶淀粉酶(AMS)、胰蛋白酶(TRY)和脂肪酶(LPS)的活性。结果表明:蛋黄和维生素E作为营养源可显著提升雌蜂寄生繁殖能力,添加维生素E时,褐带卷蛾茧蜂多项繁殖指标达最大,产卵量为40粒,卵孵化量为32头,化蛹量为20头,羽化量为18头;不饲喂任何营养的空白对照下雌蜂的各项繁殖指标平均水平最低,产卵量为7粒,卵孵化量为5头,化蛹量为3头,羽化量为3头;24℃和32℃显著提高雌蜂寄生能力,24℃下出现最大产卵量31粒与孵化量24头,24℃与32℃下出现最大化蛹量与孵化量均为17头;16℃和40℃则显著抑制,单雌产卵量与产卵率低,16℃下产卵率低至17%,且寄生蜂卵均未能正常发育只停留在卵期;32℃显著缩短寄生蜂的发育历期,比对照平均缩短5.91 d。此外被寄生作用后的椰子织蛾幼虫体内保护酶SOD和CAT活性均显著增强,POD无明显变化,解毒酶CarE和GST活性均显著增强,胰蛋白酶和脂肪酶受抑制作用显著增强,淀粉酶无明显变化。不同营养和温度显著影响褐带卷蛾茧蜂繁殖能力和产卵量、卵孵化量、化蛹量和羽化成虫量,且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寄生蜂寄生作用显著抑制椰子织蛾幼虫生长发育代谢,椰子织蛾幼虫则通过提升体内保护酶SOD、CAT活性和解毒酶CarE、GST活性来应对寄生胁迫。本研究为褐带卷蛾茧蜂的人工繁育与椰子织蛾生物防治以及两者间的生理互作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8期 No.632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金维婷;李强峰;张梅;李福华;邓玉洁;
以北川河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5种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样本进行采集和分析,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SOC的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在0~60 cm有机碳储量介于29.52~97.04 g/kg之间,并随土壤深度增加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且草地与针阔混交林下降趋势最明显。不同植被类型在不同土层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0~40 cm土层,除阔叶林外,其余植被有机碳储量在不同土层间差异明显,针阔混交林在0~2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最高,在20~40 cm土层内,除草地有机碳储量差异显著(P<0.05),其余植被有机碳储量在不同土层间差异均不显著。SOC在垂直方向上呈现递减趋势,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不同植被类型显著影响SOC的积累,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SOC储量最高,而高寒草甸和灌木林相对较低。此外,土壤理化性质(pH值、含水率、电导率)及地形因素也显著影响了SOC的分布。本研究结果为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及土壤碳库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8期 No.632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春良;杨月稳;
基于1999-2018年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森林蓄积量法计算了“三北”工程区内13个省份的森林碳汇量。借助DEA-Malmqusit分析方法对“三北”工程区森林碳汇效率演进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1999-2018年“三北”工程区森林碳汇总量呈增长趋势但地区间森林碳汇增长量差异较大;2)“三北”工程区森林碳汇综合效率偏低但“三北”工程区森林碳汇规模报酬呈递增状态;3)Malquist指数及其分析结果显示,“三北”工程区整体平均Malmquist指数趋于平衡。通过对“三北”工程区森林碳汇效率演进分析,旨在挖掘“三北”工程区森林碳汇价值并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思路。
2025年08期 No.632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李佳;柯威;王通;陶凡;康兴东;李小锋;
通过回流提取法从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叶中提取绿原酸,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对绿原酸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提取绿原酸最佳理论条件为提取温度为67.427℃、提取次数为2.964次、液料比为12.721∶1、提取时间为1.067 h,绿原酸理论提取量达20.245 mg/g。改良条件为提取温度68℃、提取次数2次、液料比13∶1、提取时间1 h,绿原酸得率为(15.24±0.05) mg/g。光照和温度对绿原酸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绿原酸含量随着高温和光照时间的增加而下降,避光和低温条件下有利于保持绿原酸的含量稳定。
2025年08期 No.632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8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陈国财;
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实生苗为试验材料,从接种线虫量、苗木类型及环境因子方面,对马尾松接种松材线虫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线虫接种量与线虫接种效果密切相关,在1 000~5 000头/株接种范围内,随着线虫接种量增加,苗木发病时间缩短,感病率、死亡率增加,而在线虫接种量为5 000~10 000头/株时,随着线虫接种量增加,苗木发病时间不变,而感病率、死亡率增加,且死亡率显著高于感病率。与0.5、2年生苗木相比,1年生苗木接种线虫后发病进程适中,且感病率、死亡率无显著差异,更适于马尾松人工松材线虫接种。以2 000头/株接种量进行接种,1年生马尾松苗木发病时间为26.5 d,且感病率、死亡率无明显变化,均为37.5%。环境条件不同,线虫接种效果也不同。通过对正交试验设计的9个不同环境温度(25~35℃)、土壤含水量(45%~75%)与日照时数(6~14 h)交互处理下线虫接种效果差异的分析表明,环境温度对线虫接种效果影响较大,其次为土壤含水量,而日照时数的影响较小。环境温度与土壤含水量对线虫接种效果具有协同性,在环境温度30~35℃、土壤含水量大于45%条件下进行接种,可获得可靠、稳定的接种效果。研究认为,线虫接种量、苗木类型及环境条件均与线虫接种效果密切相关,通过优化这3方面因子,可大幅提升马尾松苗木的线虫接种成效,为今后进行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种质选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5年08期 No.632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陈培琴;黄泽云;王振忠;杨媛;
总结了宁南山区适生良种桦树(Betula)播种育苗技术,重点从培肥改良土壤、土壤消毒、整地做床,种子采集储藏、催芽,播种及苗期管理技术等方面提高繁育苗木质量。
2025年08期 No.632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韩新;孔淑雨;戴廷龙;赵冬;孔令雷;徐庆;
通过低效林林分内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灌木物理清除5个刈除频次和4种化学药剂清除的试验,筛选出构树在高温天气通过施用化学药剂精草铵膦·乙炔氟草胺清除构树灌木,该方法用工少,投资小,效果最好,每20 d施药1次,施药次数≥4次,伐桩枯死率达到100%。结合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林分郁闭度快速提高到0.75以上,能达到完全或有效控制构树灌木对目标林分造成生物侵害的目的。
2025年08期 No.632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胜强;刘连海;孙同高;温益章;
报道了广东省兰科植物新纪录——滇桂石斛(Dendrobium scoriarum W. M. Sw.)。凭证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滇桂石斛为国家Ⅱ级野生保护植物,该物种原先仅见于我国云南、广西、贵州及江西地区。此次新纪录的发现不仅增添了广东兰科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为探究其地理分布格局贡献了新的科学资料。
2025年08期 No.632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喜林;
对‘彩红杨’‘中山彩韵’和‘靓红杨’3个彩叶杨品种苗期连续2年的返祖现象进行调查,对返祖株和正常株苗木生长量、叶片平均叶绿素含量进行对比,并对全返祖植株和半返祖植株进行了重新扦插。结果表明:在焦作地区,返祖主要发生在春季萌芽至4月底,植株枝条进入快速生长期后未见有返祖现象发生;参试品种中,‘中山彩韵’未见返祖现象发生,随着苗木平茬次数和幼树树龄增加,‘靓红杨’和‘彩红杨’的返祖率呈增加趋势;参试品种发生返祖后,其叶片叶绿素平均含量显著增加,其中‘彩红杨’的增加最多,嵌合式返祖株上叶片的平均叶绿素含量因颜色不同而不同,株高和地径同样显著增加;连续2年对返祖材料再次扦插后发现,苗木全部保持了其芽体特征。
2025年08期 No.632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梁永飞;
本文以山西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系统评估森林木质生物质颗粒生产的经济效益潜力。通过构建财务模型测算发现:在年处理45万t废弃木材条件下,企业投资回收期率22%。可替代22.5万t标煤,减排CO_2约58万t,助力山西绿色转型;预计可创造直接就业岗位300个,间接带动林业运输、设备维护等产业链就业2 000人以上。研究进一步提出政策协同、技术升级、市场拓展等发展建议,2025年前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生物质颗粒生产基地,打造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山西模式”,形成全国其它省份利用森林抚育剩余物生产木质生物质颗粒可推广、可借鉴的“全国路径”。
2025年08期 No.632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刘瑞财;阮文昊;姚金刚;王惠;苗传恩;郝连刚;宋彦勇;刘吉;
在山东沂水县利用2处国有苗圃地开展‘次郎’甜柿(Diospyros kaki‘Jiro’)优质壮苗繁育,历经15年试验研究,详细总结了‘次郎’甜柿苗木繁育的技术要点,对砧木种子采集处理、催芽播种,特别是接穗选择、“T”形芽接方法及接后管理等技术环节均经生产实践反复验证得以改进,简单明了,系统规范,可为广大林农苗木繁育提供“一条龙”式技术借鉴,助力推动区域内柿树经济林产业实现规模化、基地化发展。
2025年08期 No.632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孟庆玲;徐国梁;张殷雷;罗来风;
选取7块长势良好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做固定标准地,标准地内用相同的营林技术措施。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时间序列相补充的研究方法,从2016年开始连续8年测定标准地内湿地松的胸径和树高,按照年龄对应计算湿地松的平均胸径、树高和蓄积。结果表明:7块标准地各年的平均生长量均高于国家储备林湿地松纤维材的生长量;标准地各年的平均生长量略低于国家储备林湿地松建筑材的生长量;在前17年材积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湿地松作为材脂两用林,具有很强的生长潜力和培育价值,数据表明:桂南沿海地区土壤种类为砖红壤,海拔<91 m,坡度<20°,土层厚度在70~105 cm之间,石砾含量<10%的立地条件很有利于湿地松纤维材的生长。这些数据为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种植湿地松家系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No.632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刘明;李淼;盛永贵;
选择经营管理简便、适应石漠化山地、较高经济价值、较强固碳能力、有一定景观价值的阔叶乡土树种,设计适宜造林模式,科学开展以营建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为主要林分结构的石漠化山地柏木纯林树种结构调整试验。初步结果表明:木本油料树种山桐子、无患子在石漠化山地有较强适应性,林相的有效改变降低了自然灾害的危害、阻碍了病虫的传播速度,但需坚持生态优先,通过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循序渐进调整全林分向经济效益高质量发展。
2025年08期 No.632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唐爽;余铸;陈厚源;韦立权;罗益敏;
准确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及变化信息对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遥感影像和相关档案材料,同时采用数学模型实现国有六万林场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国有六万林场森林资源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经营土地、森林面积与蓄积量均稳步增长。监测结果可为林场科学经营、资源保护提供精准依据。
2025年08期 No.632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王翠丽;张来福;张长富;
本研究以1996-2019年营造的西伯利亚红松(Pinus sibirica)林地为对象,基于立地条件、造林年份及林分郁闭度选取35个林班,每林班布设2~4个20 m×20 m样地,共100块样地。调查涵盖立地因子、林木生长量及保存率,采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与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坡向、坡位和郁闭度对生长量影响显著(P<0.05),但对保存率无显著影响;阳坡、下坡位及低郁闭度(<0.5)立地更利于其生长,符合该树种喜光耐阴特性;海拔与土壤类型对生长量无统计学差异。
2025年08期 No.632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王福余;
为分析天水地区不同类型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特点、植被群落情况,以及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建议,研究于甘肃省天水市某人工林样地开展不同类型人工林地的试验研究,选择5种类型人工林,分别是刺槐林、油松林、侧柏林、杨树林、云杉林,通过调查不同类型人工林土壤水分特点以及植被群落结构,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生态修复举措。结果表明:云杉林0~10 cm土层含水量是杨树林、刺槐林、油松林、侧柏林的1.34、1.08、1.50、1.47倍;云杉林10~20 cm土层含水量是杨树林、刺槐林、油松林、侧柏林的1.14、1.18、1.25、1.56倍;0~1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以云杉林最高,侧柏林最低;10~20 cm土层储水量以刺槐林最高,侧柏林最低。杨树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人工林样地(P<0.05),刺槐林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人工林样地(P<0.05)。对比不同类型人工林地植被群落结构,以杨树林的物种数最多(41种),云杉林物种数最少(24种)。由此可知,天水地区不同类型人工林地土壤含水量和持水量以及植被群落差异明显,以云杉林土壤水分含量高,以杨树林植被群落结构更丰富,林下植被种类更趋于多样性。提示针对天水地区不同类型人工林具体情况,可从优化林地结构、加强土壤水分管理、减少人为干扰、实现植被恢复与重建等途径进行生态修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和生态需求。
2025年08期 No.632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杨建华;李淑芳;
‘滇青2号’是在云南省冷凉地区丽江选育的青刺果(Prinsepia utilis)优良无性系。该品种自花结实率高,丰产性好。果实椭圆形,果皮绿色,向阳面暗紫色,成熟时果皮呈紫黑色,果实4月下旬5月上中旬成熟。种子长椭圆形,壳面光滑,千粒质量180.4 g,出仁率79.52%,仁含油率47.33%。抗寒、耐旱、耐土壤瘠薄。2017年该品种通过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2025年08期 No.632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叶吉民;
对红果钓樟(Lindera erythrocarpa)从采种、贮藏前种子处理与贮藏、播种前种子处理、催芽、育苗地选择、整地与做床、播种和苗期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皖南山区红果钓樟种子育苗提供借鉴。
2025年08期 No.632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殷姣姣;任锦涛;张文欢;冯永吉;
本文基于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协同理论,系统梳理庆阳市沙棘经济林定向培育模式的技术演进路径及产业化实践成效,深入剖析庆阳沙棘经济林定向培育模式,全面探讨其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涵盖庆阳沙棘产业现状、培育关键技术与模式、可持续发展应对策略等方面,旨在为庆阳沙棘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推动区域“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2025年08期 No.632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冉啟香;兰倩;张超;
通过分析巫溪的生态现状与特点,阐述了生态廊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连通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了植被恢复、水系生态治理、湿地修复和水源涵养等关键技术,以期为巫溪生态廊道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8期 No.632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果;王世尧;赵玉安;王瑞华;蒋拴丽;杨书才;
以完全开放时期的君子兰(Clivia miniata)为试验材料,通过花粉染色法和离体培养法,观察花粉的萌发率和染色情况,筛选检测君子兰花粉活力最适宜的方法,以期为君子兰杂交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用醋酸洋红和碘-碘化钾染色不能反映花粉的活力大小,用卡宝品红染色适合君子兰花粉活力检测。离体培养时蔗糖浓度对君子兰花粉萌发影响最大,最佳配方为蔗糖100 g/L、硼酸10 mg/L和氯化钙30 mg/L,28℃培养2.5 h最适宜观察。
2025年08期 No.632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张苗苗;段美红;杨益;
研究了施加有机肥对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生长及其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加有机肥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改善了土壤质量,促进了栓皮栎的高生长和地径增长,增加了栓皮栎根和茎的全量养分含量,提高了栓皮栎根中SOD、POD和CAT等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强了植物的抗逆性和健康生长能力。
2025年08期 No.632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新莲;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亟需构建适应区域特征的碳汇计量体系。研究系统阐述了《森林草原湿地碳汇计量技术指南》地方标准(DB14/T 3125-2024)的编制原则与技术框架,并配套开发了移动端碳汇计算工具。通过构建“分类计量-动态修正-质量控制”三位一体的技术体系,创新性地融合遥感监测、地面调查与移动计算技术,形成覆盖数据采集、模型运算、成果输出的完整技术链条。通过多阶段调研、模型验证及专家论证,构建了涵盖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计量体系。研究采用生物量模型与实地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建立5个优势树种的一元/二元生物量模型,开发配套计量软件(获软著2024SR0563)。成果填补了山西省复合生态系统碳汇计量标准的空白,为区域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技术支撑。实证研究表明,该标准与应用程序的协同应用使碳汇核算效率提升58.6%,数据准确度提高32.4%,为区域生态碳汇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
2025年08期 No.632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周满迷;程继亮;丁新原;姜仲茂;张鹏;吕辉雄;
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现有红树植物10科12种,主要红树群落有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群落、无瓣海桑+老鼠簕群落、桐花树+木榄群落、无瓣海桑+海漆群落、无瓣海桑+桐花树群落等。主要存在无瓣海桑占据优势、群落结构较为单一、有害藤蔓植物危害红树林较严重、无瓣海桑挤占鸟类觅食滩涂等生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以下生态修复策略:1)对无瓣海桑进行修枝,并在林下补植桐花树和木榄等乡土红树植物,构建上中下复层群落,提高红树林群落的生态稳定性;2)对扩散至滩涂区域的无瓣海桑进行修枝或截冠处理,恢复鸟类觅食滩涂面积,提升鸟类物种多样性。
2025年08期 No.632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正>正北芪是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中的极品,自然生长于北岳恒山。肖培根院士说:“生长环境对中药材的生长和质量有明显的影响,恒山黄芪的品种优势与其特有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正北芪野生于海拔1 600~2000m的沙棘+美蔷薇-野艾蒿群落中,其培育方式为生态培育中的野生抚育模式,自明代以来一直延续至今。根据《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年—2025年)》,黄芪被列为华北道地药材产区的主攻方向。按照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平台(TCMGIS-Ⅱ)对黄芪的生态适宜区分析,恒山正好位于最适宜区域的核心。
2025年08期 No.63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正>《林业科技通讯》创刊于1958年,2002年更名《林业实用技术》,2015年复名。是中国林科院科信所主办的中央级技术研究类期刊。办刊宗旨:为基层生产、科研、教学人员和广大林农服务,促进林业科学与技术交流。报道形式:专家论坛、学术研究、技术研究、森环森保、问题与探讨、特快专递、广告专栏等。报道内容:林草新技术、国家公园管理、国有林场经营、生态保护、育苗栽培、森林保护、林业遥感、城市林业等。凡属国家、省级重点及各类基金项目论文及创新成果优先录用。
2025年08期 No.632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正>·河北、天津地区盐碱地红豆杉控盐增肥栽培关键技术分为控盐与增肥2个层次,通过调整土壤孔隙阻断或减少盐分运移,通过施加园林废弃物堆肥(含复合菌剂)阻止返盐。具体为:挖树穴深50 cm左右,栽植时底部正常填埋原土20 cm,再填入15 cm园林废弃物堆肥(含复合菌剂),使该层非毛管孔隙度增大,减少毛管孔隙度,最上面再覆盖15 cm原土。深挖50cm是为了排盐,填土加堆肥是为了阻止返盐并增加土壤肥力。采用的控盐增肥措施,阻止盐分向表面富集,确保喜酸性土壤的红豆杉在土壤pH值>7的土壤中更好生长。
2025年08期 No.632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正>技术特点:针对实木制品的尺寸稳定性、色泽、耐久性、脱脂及声学性能等质量调控的技术需求,本研究系统开发了木材高温湿热提质处理技术。该技术采用温度/氧含量的智能控制方式对处理介质进行精确控制,有效避免了处理过程中盲目喷蒸导致的木材色泽及处理质量不稳定现象,实现了提质与节能的双重效果。本技术已获得发明专利“一种木材热处理方法”(授权公告号:CN101224593B)和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木材热处理设备”(授权公告号:CN201124507Y)。该技术成果为木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025年08期 No.632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下载本期数据